12, 8月
人为善,福虽未至,祸已远离。

生活,就是体谅和理解,把快乐装在心中,面对失败和挫折,请你选择坚强。

积德无需人见,行善自有天知。

人为善,福虽未至,祸已远离;

人为恶,祸虽未至,福已远离;

行善之人,如春园之草,不见其长,日有所增。

做恶之人,如磨刀之石,不见其损,日有所亏。

福祸无门总在心。

作恶之可怕,不在被人发现,而在于自己知道;

行善之可嘉,不在别人夸赞,而在于自己安详。

人生,

有多少计较,就有多少痛苦;

有多少宽容,就有多少欢乐。

痛苦与欢乐都是心灵的折射,

就像镜子里面有什么,

决定于镜子面前的事物。

心里放不下,自然成了负担,

负担越多,人生越不快乐。

计较的心如同口袋,宽容的心犹如漏斗;

复杂的心爱计较,简单的心易快乐。

懂得宽容,人生的路才会越走越宽。

怨恨是一杯毒酒,毒杀的是自己的快乐。

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,

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!

何不如,原谅他人的错误,

快乐自己的人生。

不宽恕别人,其实是在和自己过不去。

一个人的心胸能容得下多少人,

就能够赢得多少人心。

心胸宽广,才能成就事业,

才会有平和愉悦的人生!

心大了,所有的大事都小了。

大事难事,看担当;

逆境顺境,看胸襟;

是喜是怒,看涵养;

有舍有得,看智慧;

是成是败,看坚持。

凡事顺其自然;

遇事处之泰然;

得意之时淡然;

失意之时坦然;

艰辛曲折必然;

历尽沧桑悟然。

饮清净之茶,闭是非之口,结悟道之友。

真正的爱,是接受,不是忍受;

是支持,不是支配;是慰问,不是质问;

真正的爱,要道谢,也要道歉;

要体贴,也要体谅;

要认错,也好改错;

真正的爱,不是彼此凝视,

而是共同沿着同一方向望去。

其实,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。

而是,要学会用完美的眼光,

欣赏一个并不完美的人。

Read More
12, 8月
过分的称赞,更害人

我当年跟李老师求学,才亲近他一个星期,他就告诉我:「不要毁谤人」,这个我懂,「不要称赞人」,这我就不懂了。称赞是好事情,中国人讲「隐恶扬善」,他又不给我解释,我想了一、二个星期也想不通,为什么老师不准我们称赞人?有一天他就告诉我,「称赞人这个害人比毁谤人还厉害」,为什么?你一称赞,他就觉得很了不起,很有一点成就了,不会再精进,到这里就够了、就行了,把人家前进的路打断了。我才明了,那真正害人!尤其是过分的称赞,更害人,让人得意忘形,退失菩萨道,起惑造业。

什么时候可以赞叹?要八风吹不动,你毁谤他,他不会生气,赞叹他,他并不欢喜,如如不动,这种人可以赞叹。换句话说,一称赞还有欢喜心,不能称赞。恰如其分偶尔的赞叹是一种鼓励,这是可以的,这是一种手段。佛弟子赞叹佛菩萨,目的是劝导那些对佛法不认识的众生,使他生恭敬心,诱导他来亲近佛菩萨,是这个意思,绝不是佛菩萨欢喜赞叹。赞叹是接引众生的,目的在此地,这个用心非常好。所以「称赞如来」,这里面是有高度的智慧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二一九集)1984/1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1-003-0219

Read More
12, 8月
骨灰自动念佛纪实

我的姐姐叫高玉芹,2005年时73岁,家住吉林省扶余县大三家村四社。她一天书也没念过,一字不识,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妇女,除了干点农活外,就是念佛;虽然不识字,却能将《佛说阿弥陀经》念得十分熟练,这本经书被她翻得都磨开了口子:多年来,她就是一部《佛说阿弥陀经》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过着平凡的日子。

姐姐有两个男孩、三个女孩。2005年冬月十三夜里一点多钟,在我与她儿女的念佛声中,姐姐业谢尘劳,离开娑婆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
她生前最放不下的是儿女。就在姐姐往生前三天,有位正定法师前来看望她,告诉她:“你的病情十分严重,好转的希望不大,你就一心念佛,求佛接引往生净土吧!”姐姐听后,决心放下万缘,专心称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姐姐对护理她的二女儿说,在她往生前两个小时里不许掉一滴眼泪。当时姐姐病情恶化,心梗更加严重,已不能自理,但她坚持不让女儿护理,自己单住在一个房间,也不许亲人们见她。几个小时过后,当她女儿发现她已经停止呼吸时,时间已是下半夜一点左右。

当时,我与她两个儿子、三个女儿、一个姑爷,共七人,开始为她助念。由于病情严重,姐姐去世时的脸色十分难看,痛苦难忍,造成脸上青紫成块;然而当我们助念到十个小时左右时,脸上一切恶相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,而且好像年轻了几十岁,好看,庄严,我们几乎认不出躺在那里的是谁了。

冬月十三的东北吉林,在一个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往生堂内,气温是零下三十度,姐姐吉祥卧姿,安详自在,幸福地微笑着。遗体火化后,我们看到骨灰呈白色和绿色两种颜色,很好看。

火化后,我们将骨灰袋从长春火化场送到扶余县的墓地,两地相隔三百里路;车上有出租车司机,还有我和姐姐的三个女儿。在三百里的运途中,姐姐的长女刘丽和次女刘伟,忽然听到骨灰袋里念佛的声音,随后我们也都连续听到骨灰袋里的念佛声。我们大家,包括出租司机,都感到此事特别奇异,每个人都非常惊喜。这个念佛声音和平时我们念佛声一样:里面有念佛机的声音,有我们助念时七个人的念佛号声,先是六字名号,后又是四字名号。骨灰袋里的佛号声在三百里的路途中没有间断过,一直在不停地念,到达墓地时念佛声自动停止。

我当时想将这骨灰放在我们九台市的寺院里,去度化众生,可惜姐姐的儿子都不信佛,我们只好将骨灰入土埋葬。

这种奇妙之事此前未闻未见,以至于我们一直觉得难以理解。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功德真是不可思议啊!

(吉林高玉芹弟弟高英述臧少良记)

摘自《念佛好处多五》

Read More
12, 8月
从痴情到法情再到多情

从痴情到法情再到多情

学到《佛教徒的人生态度》之三,导师讲解了出世与入世、多情与无情、随缘与进取三个主题。班级共修的时候,除辅助员师兄分享了“随缘和进取”之外,师兄们都分享了“多情和无情”。

看来,大家的角度多是以自己为原点,用法来审视自己的因缘和亲友、爱人……有心学佛,本身都有一定的因缘福德;能一期一期地学下去并用法义观察自己的因缘和世界,自然是可喜的现象。况且,当下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,无需执著和设定。如果能用佛法正见审视自己,并根据导师的引导,在思维过程中逐步调整负面的知见和心态,我想,“学的时候都觉得很好,但到生活中都用不起来”的状况也会得到缓解!

如实体察自心:我自己直到现在基本都还停留在能学不能行、也说不清楚的状态。如果有所收获的话,也只是自己的因缘福德和持续坚持给了加持。坚持必然有效。但是如果一些师兄没有那么大的耐心等着水到渠成呢?是不是真的能够在所学的每一个当下都有相应的触动和体会呢?我想:诀窍无他,还在八步骤三种禅修。所以,作为辅导员,我自己能不能把八步骤三种禅修运用在每期法义中呢?

班级共修时间总是非常有限,来不及啰嗦就得各回各家。权且在此,以“多情和无情”为案例,梳理自己的思路,以飨有缘。

1、观念

首先意识到“情”在有情生命中的核心地位,是人心理中的重要内容。

从轮回的角度,有情之所以有这样的受生形式以及生命状态,无非是因为无明、看不清,因而贪著,引发爱、取。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来到这个世间,开始自以为是地自我构建,通过亲情、友情、爱情、物情把自己五花大绑。于是,自我形成了,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、社会、世界、自他关系形成了。在这样一种关系中,贪爱和执著如502胶水一样把自己和自己设定的他人捆绑在一起,根本无法超然、自在。

导师的开示告诉我们:众生的情爱是可以升华的!如何升华?那就要认识到佛法揭示的轮回真相,认识到对佛法无常、无我、缘起、因缘因果、无自性空的学习,即便在理论阶段,也是有力量让自己进一步清醒,让自己面对现实而不陷入贪执,并感知染污情感的辛劳,从而建立无染污的法情的。而佛法的修学不止于在现实中让自己超然自在、八面玲珑、去留随意,更在于,升华情感之后还要增长广大这种升华后的心量,让它如甘露雨一样遍洒干涸苦痛的众生心田,提醒自己去践行崇高的利他主义愿望。

这样的梳理,从理论上,我欣然从之。那么就有力量带到座下去进一步观察和运用。

2、心态

以如上正见观察现实中的自己:真是个十足大凡夫。与父母、爱人、孩子、朋友、同事结缘,无非是无明业风的吹袭。表面“随遇而安”,实则不满不愿。于是“我爱你,你就要爱我”“你爱我还不够,还要事事顺着我,让我满意,甚至最大程度地满足我的凡夫心”“我帮助你,你就要回馈我,起码要有感激之意”“各司其职、互不相扰最好”……所有这些,除了无明业习之外,就是从此生的生存环境和对周遭的观察、学习、经验中得来的,还有社会背景、婚姻制度、影视作品、文学描述、家庭教育……于是我就在“约定俗成”中,重复着需求和沉溺于染污的情感。没有随缘消旧业,而是给自他平添新烦恼……

比如家里师兄,明明是两个安住修学的“三级修学”的老修行,但是我自己心里总有放不下的梁子。总是一遇到鸡毛蒜皮的不快、感受到自他生命的不圆满就“观察修”:他什么时候没满足我哪样的需求,说话总是没有认真审虑让自己很生烦恼,表面很随顺我的意见实则不配合让我嗔恼增盛……可是我忘了,之所以有这样的因缘,也是我总要在对方身上显露自己的我执和优越,对他有要求和期待而不尊重他的缘起,把他当成“我的”而痴心妄想“牢牢把握”,让自他都不得解脱……

当这样认识和观修之后,进一步领会了导师说的“菩萨的大慈大悲也是情感的升华”。既然“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学佛法”是我在多年的闻思修中、在佛菩萨面前所许下的尽未来际的生命誓言,那么真正的众生不是去别处另找一个或幻想一个莫须有的众生,而是落实在当下,我身边的爱人、父母、孩子、亲友、同事、同修。唯有以他们为所缘去观照自己的身语意是否安住在惭愧和感恩,尊重他们的缘起、用予乐拔苦的慈悲之心去关爱,充分深入他们的内心去理解他们,对生命现状给予同情,因上努力地进行帮助……我想,这是我能做的。在这种心态的统摄下,其实是能够平等慈悲地看待亲友,包括爱人的。进而将愚痴、贪著、占有的情感上升为接纳、慈悲、关爱的法情,并以此为基,扩大心量。

3、生命品质

如果我能够用以上正见观照现实,调用出良好的心理力量去面对每一个当下的话,那该是怎样一种生命品质的呈现呢?

然而当下的我,还是比较局限和狭隘。座上是想当然的无限,面对座下实实在在的众生,还是会陷入好恶。不过我想,这是需要长久熏习和不断努力的。有信心,目标明确,方法正确,我想这是达成的基础。

梳理下来,理路仍是“树立正见、认清真相、摆脱错误、重复正确”这十六字窍诀。

体会到,很多时候法义用不起来,其实是树立的正见并不稳固和扎实,对真相的认识雾里看花、扑朔迷离。这样,摆脱错误的力量必然不足,因为“正知正念”的小婴儿打不过“贪嗔痴”的巨无霸。这种情况下,运用和重复的只能是错误而不是正确!

愿我们都能因上努力,改变观念、改善心态,让生命品质水到渠成地得以提升,直至如佛菩萨一样悲智双运、自觉觉他!

Read More
11, 8月
生活中有哪些简便易行的布施方法呢

阿弥陀佛,上堂课我们学习到《吉祥经》正宗分第五首偈“布施好品德,帮助众亲眷,行为无瑕疵,是为最吉祥”中的第一句“布施好品德”,了解到布施通常分为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三种。

除了这三种布施以外,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简便易行的布施方法呢?

在《杂宝藏经》当中佛说有七种布施,不损减财物却可以得到大果报。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当中善用其心,随时随地都可以来行布施。

第一,眼施

这是说用好眼色来看人。见到人时给人家一个好眼色,用好眼来看父母师长,来看出家人乃至遇到的每一个人,我们就能获得大福报,将来可以得天眼,成佛得佛眼。

第二,和颜悦色施

和颜悦色是说面部表情看上去非常温和慈祥。用欢喜的表情来供养父母师长、出家人乃至一切人,可以获得容貌端正的果报,未来成佛得真金色身。

第三,言辞施

这是说用语言来布施,说善言软语。爱语可以安抚人心,启迪智慧,在别人伤心的时候能够帮别人打开心结,烦恼的时候能令人心得清凉。

说一句好话,给人一个安慰,将来的果报就是言辞了了。言辞了了,就是说话清清楚楚。

我们也常见到,有的人说话别人听了爱听,言辞了了,分分明明;有的人说话就不了了,含糊其词,这些是由于过去在语言上造作不同而导致的。

如果今生能用善言软语来布施,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,将来成佛可得到四无碍辩,也就是义无碍辩,法无碍辩,辞无碍辩,乐说无碍辩。

第四,身施

用身布施简单易行,比如说看见父母师长、出家人乃至于其他人走过来,主动上前迎接,问讯礼拜出家人,这就是用身布施。

身布施所得的果报是相貌堂堂,身尊贵并且常受人尊重。这种布施简单易行,但如果我们不善于用心,不懂得它的功德,也是做不来的。

如果懂了,时时处处都可以培福修慧,就如文殊菩萨所说:“善用其心,则获一切胜妙功德。”

第五,心施

《杂宝藏经》里面说:“虽以上事供养,心不和善,不名为施;善心和善,深生供养,是名心施。”

这是说以上所说的眼布施、和颜悦色布施、言辞施和身布施,离开了善心和善,就无法真正成就布施。只有用善心,存好心,才能成就布施的功德。善心和善布施可得到心地明了、不痴狂心乱的果报,未来成佛得一切种智心。

生活中,当我们第一念起恶念的时候,第二念就要赶快纠正:“尊敬的佛陀,我错了,我应当存利他的心。”

有位善知识教导大家说,无始劫来我们常起不好的心念,真正发起成佛的心,是不容易的!

他说不妨作意学着发菩提心,比如走路时碰到个香蕉皮或者砖头瓦块儿,明知道会影响行路的人,第一念不想拿这是自私的心,但第二念就要想到:我是佛弟子,当发菩提心,把它拿开!用第二念来纠正第一念。

那也就是说,从一开始的不自觉,通过用佛的教法鼓励自己,久久就习惯成自然,菩提心就能发起来了。

第六,床座施

用床、座椅等来布施,不是送人,只是暂时外借。自己有床、座椅,见父母师长、出家人乃至于其他人有需要时,应欢喜令坐。

我们乘坐公共汽车或者在其他地方,见到老年人或者病人,不妨自己站起来让一个座位,这种功德也是很大的,将来能获得尊贵七宝床座的果报,成佛时会获得佛的狮子座。

第七,房舍施

把自己的房舍临时让给父母师长、出家人乃至其他人居住,为他们提供方便,这也是一种布施。将来会获得自然宫殿的果报,成佛以后可以出生诸禅定等。

了解了多种布施方法,我们怎样才能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功德呢?这就需要在布施的时候不要去执着能布施的人,接受布施的人,以及所布施的物。

首先要有尊重心,态度和蔼可亲,面带微笑。

其次,要根据对方的需求及时行布施,如有可能就亲手布施,训练用一颗平等心,去布施急需要我们帮助的人。

这种行布施就如同把大果树的种子,种在广阔肥沃的田园里,将来树大无碍,收获的果子也是没有限量的。

“布施好品德”,“好品德”是说从布施学起,也是在破除“我”和“我所”,也可以提升我们的品德。众生之所以在三界里流转受苦,都是被“我”和“我的”所拖累,如我的钱,我的房子,我的地,我的儿女等等。

我们学习布施,可以先从布施身外之物做起,如布施钱财等这是属于外布施。经中说佛在因地里为了众生的需要,而施舍头目脑髓等身分,这种布施便属于内布施。

要知道,无论是内施还是外施,都是破除众生贪欲烦恼的利器。

Read More
11, 8月
除了有形的房屋外,身心要住在那里

我们经常会被问到:‘你住在那里?’为了‘住’的问题,有的人一生劳碌,希望买得一间房子安住;有的人不断搬家,也是希望找到好房子居住。其实,就是有好的房屋,好的房间,你如果不安心,无论华厦美屋,或是洋房别墅,一样的不快乐。

身心不得安住,是人生苦恼的根源,如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说的:‘心如怨家,能令自身受大苦!’身心不安,让你觉得不对劲、不完美、不圆满,所以昔日有禅宗二祖慧可翻山越岭,拜谒达摩祖师,只求为其安心。吾人所以不能安顿身心,也是因为错把身心住在人我是非忧虑苦恼中,住在患得患失比较中,住在无止贪欲中,住在颠倒恐惧中。所以,除了有形的房屋外,你的身心要住在那里?有四点参考:

‘身定,则无环境的束缚;心空,则无烦恼的障碍’。身心安住是圆满生命、拥有快乐的关键。将身心安住在所谓发心、道念、学习、体谅上,必定能获得身心的自在。

所以,身心要安住在那里呢?

第一、安住在发心上。

第二、安住在道念上。

第三、安住在学习上。

第四、安住在体谅上。

Read More
11, 8月
腾讯儒学:最好的风水,是积德

风水,字面意思是指玄学,引申意思指人的整体运势和格局。无论是怎样一种意思,人们都希望有好的风水。古人认为,天地人是一体的,人的心灵与天地的灵气是相通的。美好的心灵才能和美好的风水地同气感应,积德的人才能获得风水地的吉气善待,才能万事顺遂,庇佑子孙后代。

壹、积德可以改运

《醒世恒言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,一对老翁膝下无子,经营着一家小酒肆。看着别人家都是儿孙满堂未免悲从中来,别人也都可怜他们老两口老无所养。所幸老两口为人特别和善。

在一个漫天飞雪的天气里,老两口围抱火炉怅然若失。忽然看到门外及膝的积雪里有一老一少艰难的行走,其中一位老者频频摔倒在雪地里。老翁毫不犹豫开门出去把两人接到家里来。

原来他们是父子俩,老父亲因为寒邪入体生了病,老翁毫不犹豫替他们找来了郎中。看这父子俩身无分文,老翁主动承担了所有费用。谁知,花了许多银两,这个老父亲还是撒手人寰。老翁索性好事做到底,又花钱给这老父亲料理了后事。少年感激不尽,跪拜致谢。

老翁料想着少年要继续赶路办事,所以又给了少年许多路上用的盘缠,依依不舍打发他去了。

遇上这样不求回报积德行善的老人让少年感动万分,他打定了一个主意:迅速还乡把已故母亲的坟茔也迁过来跟父亲合葬在一起。他从此无父无母孤苦无依,而那一对善良的老人则无子无女,同样老无所依,这是天赐的缘分!他要回报他们的救命之恩和葬父之情,给他们做儿子替他们养老送终。

少年归来表明心迹后,两位老人求之不得,欢天喜地的认了少年做儿子,他们对少年视如己出,而那个少年更是对老人百般孝顺,羡煞旁人。

自此,俩老人安度了晚年。即便是死后都常常被祭奠,坟茔如新。

这是这一对老翁的积德行善!没有子嗣之前,也许他们属无后的“衰败”风水,但是积德可以改命!不见得子孙满堂的老人们就比他们幸福。君不见,流离失所被弃街头的老人大多都是多子多孙的人?

贰、积德是好风水

所谓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恶之家必有余秧”再好的风水都抵不过积德行善,佛家也有“福报”之说。很多人忘记了这个根本,徒然去追求好运和好报。

商家拜财神求佛祖,希望能日进斗金,但他忘了诚信经营不唯利是从才是最好的风水;

父母三令五申,时时摆大道理,希望孩子能懂事孝顺,但他们忘了自己对上一辈身体力行的孝顺才是最好的范本;

其实,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还不如踏踏实实从自己做起,从点滴行善积德开始。佛家有言“相由心生”,当你积德行善时,心情舒畅,血脉舒畅,自然而然五官舒展,人就会慈眉善目。这于内在是最大的养生,于外在则是最佳通行证,人人都喜欢跟慈眉善目的人交际,从而事事顺心,风水不求自旺。

《道德经》中也说“早服谓之重积德,重积德则无不克。”

积德是一种久远的积累,是一次次陶冶和洗礼,是一遍遍对自己的锤炼。只有积累到一定火候,他的处事风格会水到渠成,他的人格魅力会恒久芬芳。这才是最好的风水!

今日之失,未必不为后日之得。――王阳明《与薛尚谦书》

有人说,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。青春散场、容颜老去、亲人亡故、挚友分别、求职被拒,我们走在人生的道路上,不断地失去那些宝贵的东西和心爱的人。对于失去的恐惧,就好像无处不在的乌云一样在我们生活的天空里盘旋。

王阳明曾说“今日之失,未必不为后日之得”。今日的失去,未必不会是以后的收获。我们生命中那些失去的东西,也许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得到偿还。

失去了年轻的美貌,也许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注重于培养自身的气质与风范。青春是一种心态,而不是身份证上的年龄。饱经历练的成年人,也可以拥有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优雅与知性。

失去了朝九晚五的安稳工作,也许是为了逼我们走出生活的舒适圈。没有了体制内条条框框的束缚,有的人在外面的大千世界能够实现更大的抱负。

失去了一位相伴多年的情侣,也许是为了遇见生命中那个真正对的人。天涯何处无芳草,何必单恋一枝花。走出了失恋的阴影,才能在转角遇到新的爱情。

作家龙应台在《目送》里写道“所谓父母子女一场,只不过意味着,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。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,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”。虽然我们都不愿意承认这一个事实,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却让深爱我们的父母总有一天会离我们远去。

小的时候,我们都渴望快快长大。长大后就可以赚钱养家和孝顺父母。可是我们却忘了,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,父母也在一步步地衰老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“生命之路自己走过,再多的祝福都是耳后的叮咛,该有的终将会有,该失去的也终将会失去”。总有一天,我们会失去父母。但他们的人虽然不在了,他们对我们的爱还在,他们留给我们的回忆还在。

父母走后,我们便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在这个广漠的人世间自力更生。我们会变得更加坚强,我们的肩上也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。我们失去了父母的庇护和关爱,却收获了内心的笃定与坚强。我们会带着父母当初对自己的期待,努力地活出更成熟的人生。

作家张小娴在《那些为你无眠的夜晚》中曾写到:“愈害怕失去的人,愈容易失去”。那些害怕失去的人,看不清眼前的事实,他们幻想着凭借一己之力,就可以挽狂澜于既倒、扶大厦于将倾。可是世间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律和内在法则,不是说我们拼尽了全力就一定可以扭转乾坤。

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。生命中的很多事情,不是我们的主观意愿所能控制的。当失去已成定局,与其抱残守缺,自怨自艾。不如转换视角,将我们的失去,看成人生的另一种收获。

文稿来源:腾讯儒学、图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
Read More
11, 8月
一念至诚,必有所感

一念而飞一光,这是善导大师他所示现的,无论是中土还是这个天竺都认为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,他所示现念一佛有一道光明出来,所以当时皇帝敕建他的寺院叫光明寺,给他赐了个号叫光明大师啊。

少康大师念一句佛号有一尊佛像出来,法照大师启建五会念佛,这个五会念佛,他的声音都传到皇宫里面去了。

净土圣贤录也介绍很多念佛行人见到莲花,见到西方三圣啊。唐代还有一位老居士优婆夷叫姚婆,她念佛念佛,念的西方三圣在空中要接她走,接她走这时候她向阿弥陀佛告假,说您老人家先等一下,我要跟那个范婆呀,那个范居士要告别一下,是她劝我念佛的,我得跟她告辞一下,佛就空中等。

她赶快跟范婆告别,我要走了,范婆一听她要走赶紧跑过来,一看还在空中没有消失,然后念念佛就走了。阿弥陀佛很慈悲呀,他知道我们众生的念头。

我们寺院有位比丘师父,他给他的外婆助念的时候,也见到阿弥陀佛,当时他在里面助念,外面人说见佛了,都在拜,他还一心不乱在那念,他以为不是真的,等到他念得差不多要出去的时候,说你们真的看到了,啊真得看到了,这时候就只是一朵祥云,他想哎呀我没有看到,很后悔,唉我能不能看到?这一念这一出来,唉佛像就现前,啊几秒钟之后消失了。

所以我们这位比丘现在对念佛法门非常有信心,雷打不动,因为他亲眼看到了,去年发生的事情啊,这是受持。这方面感应的例子是很多了啊,大家可以看相关资料。

Read More
11, 8月
从我执到缘起,从做事到修心

现代人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让人神经紧张,有时压迫得人喘不过气来。求更多的钱,求事业成功,求享乐,求自我价值的实现,求幸福的生活,求美满的婚姻,诸多种种,让人感觉焦虑、紧张、压抑、缺乏安全感。于是人们睡不好,吃不好,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理疾病。

以前我是一个挺自我的人,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。受实现自我价值,追求成功思想的影响,我总是要求做最好的自己。我做事有一个信条,“要么不做,要做就做得最好”。这样的信条使我非常看重结果,自己的情绪时常被结果所左右。做好的时候我满心欢喜,很有成就感,优越感;没做好,就会很受打击,有一种严重的挫败感,灰心丧气,甚至会闷闷不乐很长时间,同时也容易焦虑紧张。

记得有一次辅导学生参加演讲比赛,前期准备、辅导都已经做得很充分了,可在比赛前一天,我比学生还紧张,竟然失眠了。学佛后这个紧张焦虑的状态得到很大改善。我睡得安稳,情绪平和,整天乐呵呵的。

但就在今年“十一”静修营的义工行中,我又焦虑紧张了。一位师兄邀我去做静修营的文宣义工。说实话,去年作为营员参加静修营时,我就发愿今年要去做义工,什么义工都可以,但唯独没有想过文宣。因为在我看来,文宣是高大上的一项工作,怕自己写不好,写不出。完成不了任务怎么办?没有报道采访经验怎么办?写不好写不出来多没面子,紧张焦虑,压力山大。但有幸的是,我学习了佛法,我观照到自己的这种情绪,然后我用正见去照破它。

首先,我看到产生紧张焦虑背后的第一个原因:我执。所有的担心里,都有个强大的“我”存在。我担心,我害怕,我的面子,我的存在感,我的优越感,我的主宰欲。正是因为有个“我”存在,心不清净了,妄念重生。修行不就是要去除我执吗?于是我在听了导师的开示以后,受到很大触动,决定带着一颗清净的心,一颗供养的心,一颗分享的心,一颗欢喜的心去报道,去采访。当这一念生起,我整个人就轻松了。整个静修营期间,我完完全全沉浸在活动中,没有一丝杂念,忙碌在每一场活动中,在负责采访的义工组里,采访写稿,发心清净,任务完成得也很顺利,充满欢喜。

产生紧张焦虑背后的第二个原因是过分注重结果。和俗世中做事一样,我忽略了佛法中的因缘因果。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缘起,我只要在因上努力就好了,结果就随缘。当我全力在过程中去做好每一步,心情轻松愉快时,好的结果也就出现了。

紧张焦虑也因为我预设太多,还没开始的事情却人为预设了太多困难。有一些事情如果直接去做,会发现在做的过程中其实并没有那么难,有些困难在做的过程中直接就解决了。其实遇到困难的时候,可以寻求帮助,文宣组里有句口号:你不是一个人,你的背后是一群人。佛法、导师、师兄们是你有力的靠垫。

有一次我写一篇报道,写了一个多小时,还只憋了一百多个字,感觉写不下去了。刚好同屋的师兄回来了,和她聊了不到两分钟,她的一句话就让我明白问题卡在哪了:素材有,就是没找到一个好的表达方式。当时她给了我一个建议,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所以,遇到问题时可以寻求帮助。

学习佛法让我明白,佛法的智慧是解决心理问题最究竟的办法。一切行为都要以正确的认识为前提,观念决定心态,心态决定命运。所以,我们要学会用佛法的正见看世界,从改变认识开始,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。

Read More
11, 8月
你的情绪,就是你的心魔

1、如果你的心是乱的,你看这个世上,也就是乱的。

能让你笑着面对的,就是最好的生活。

你想的越多,遇到的麻烦就会越多;什么都不想,反倒一点麻烦没有。

你怕的越多,欺负你的人就越多;什么都不怕了,反倒没人敢欺负你。你人品好,别人就来占你的便宜。你横一点,反倒都来讨好你。

所以,别一味退让,当受到委屈时,你要勇敢地说不。

2、不要对爱你的人太过于刻薄。

一辈子真正对你好的人也没有几个。多少人在一切都将失去时,才幡然醒悟:爱的宽厚,不能过度消耗。

每个人都有脾气,为你忍下所有的怒气,仅仅因为那个人比你更心疼你。

以最自然的姿态和意愿去生活,你会发现内心深处的快乐,将不可一世地蓬勃生长。

3、总有一段路,只能你一个人走。

总有许多事,需要你一个人扛。

别畏惧孤独,它能帮你划清内心的清浊,是你无法拒绝的命运历程;别躲避困苦,莫让冷世的尘埃,冰封你的笑容,迟滞你的步履。

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。只不过,在变成蝴蝶之前,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。

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,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。

蛹只有一个选择,就是放弃所有抗拒、全然接纳当下、平静等待,直到有一天破茧成蝶。

4

那么多当时你觉得快要要了你的命的事情。

磨难

那么多你觉得快要撑不过去的境地,都会慢慢的好起来。

就算再慢,只要你愿意等,它也愿意成为过去。而那些你暂时不能战胜的,不能克服的,不能容忍的,不能宽容的,就告诉自己,凡是不能杀死你的,最终都会让你更强。

幸福,就是当激情退去容颜衰老,牵你的还是那双不怨悔的手。就是当财富散尽一无所有,陪你的还是那颗不回头的心。

只要你觉得是幸福的,其它一切都无所谓。

5、生活不是用来妥协的。

你退缩得越多,能让你喘息的空间就越有限。

日子不是用来将就的,你表现得越卑微,一些幸福的东西就会离你越远。

在有些事中,无须把自己摆得太低,只有挺直了腰板,世界给你的回馈才会多点。

一个老板再难也不会轻言放弃,而一个员工做得不顺就想逃走,一对夫妻再吵再大矛盾,也不会轻易离婚,而一对情侣常为一些很小的事就分开了。

说到底,你在一件事,一段关系上的投入多少,决定你能承受多大的压力,伟大都是熬出来的。为什么用熬,因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。

情绪,就是心魔。

当你决定不再在乎的时候,生活就好起来了。

诸恶莫作众善奉行

自净其意是诸佛教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