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7, 9月
耶稣会

[拼音]:Yesuhui

[英文]:Society of Jesus

16世纪宗教改革期间建立的天主教修会之一。创立者为西班牙贵族依纳爵·罗耀拉(1491~1556)。1521年他作战负伤,在疗养过程中,深悔以往罪行,虔信耶稣。经短期隐修苦行后,进巴黎大学神学院学习。所著《精神修炼》一书,阐述了灵魂净化及心神紧跟上帝的方法,为以后耶稣会士必读课本。1534年在大学学习时,同6个道友组成小团体。1539年以此为基础,在罗马成立耶稣军组织(或称耶稣会)。翌年,耶稣会经教皇保罗三世(1534~1549在位)批准为修会。依纳爵·罗耀拉从1541年起任会长,直至1556年去世。

耶稣会的宗旨是反对宗教改革运动,重振天主教会与教皇的权威,同新教异端作斗争,并使全世界异教徒皈依基督。为了完成这一任务,耶稣会加强组织,严格纪律。总会设于罗马,分会遍布世界各地。各级组织之间,经常有来往、通讯。会长为终身职,在若干助理协助下总揽会务,决定一切,并任命各分会会长。会长听命于教皇。顺从为会士训练的主要内容,也是他们的道德准则。耶稣会的一般工作,是按照教皇指示和天主教会规定布道说教。它不主隐修苦行,却使会士在世界各地参加各种活动,深入社会各阶层,特别重视在社会上层分子中进行活动。它派选教士担任欧洲一些天主教国家宫廷神父,争取他们为天主教会权益而排斥新教。16、17世纪的欧洲,宗教斗争和政治斗争密切联络,耶稣会士参与政治阴谋,玩弄权术,以至策划暗杀。西班牙耶稣会士、神学家A.埃斯科巴·伊·门多萨曾说:“一个统治者如不能皈依(天主教),就把他杀死。”

耶稣会士重视训练、教育,举办各级学校、训练班与大学。对于上流社会出身的子弟,予以长期精心培养与深造。耶稣会的学校教育,使宗教道德训练和知识传授密切结合,并使知识为传教服务。在知识教学上,开设语言、文学、哲学等人文学科和各门自然科学课程,办学颇有成效。自16世纪后期起,欧洲天主教地区的高等教育几乎全被耶稣会士所掌握。

耶稣会士在亚洲、非洲、美洲各地有广泛的传教活动。曾在印度和日本传道、被称为“印度使徒”的方济各·沙勿略,为依纳爵·罗耀拉最初成立的小团体成员之一。他企图进入中国未遂。其后不久,在明末清初(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中叶),罗明坚、利玛窦、罗如望、艾儒略、汤若望、南怀仁等西欧天主教传教士先后由耶稣会派遣抵中国活动。

耶稣会士人数,1556年依纳爵·罗耀拉去世时约1000人,1626年增至15544人,1749年达22589人。耶稣会士的广泛活动和干政弄权,日益引起西欧许多国家各阶层人士的戒忌和反对。1773年,教皇克雷芒十四世(1769~1774在位)在各方面的压力下,被迫解散耶稣会,但会士仍有活动。1814年教皇庇护七世(1800~1823在位)又恢复耶稣会。

更多信息: 必发娱乐app 赌球

Read More